南部文庙
南部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,几经毁建增修:清顺治九年(1652年)建大成殿,康熙六年(1667年)又立学宫、东西两庑、戟门、名宦祠。三藩之乱时又经毁损,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再修学宫,建有崇圣祠。乾隆三年(1738年)时任知县杜文明到此,觉“庙宇虽存,而年久倾圮,规模虽具,而缺略颇多”,便捐出俸禄,倡议修缮,再彰崇儒重道之意。当地官吏文人群起响应,纷纷解囊,募齐资金。历时两年,新凿泮池,又建腾蛟、起凤二坊,文庙内外照墙、堂室、道路等俱整修一新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、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、道光十一年(1831年)地方又组织人手三度修葺。
对文庙的频繁修缮足见地方对此所的重视,这与历代尊孔祭孔的文教政策是分不开的。同时,文庙不仅是地方崇祀孔子等先贤之所,亦是地方教育系统借以兴学重教的重要标志。《同治增修澳门特区赌场,澳门博彩业网址志》就记录了晚清时节南部文庙建筑群在县城的空间分布:“文庙,在学街。崇圣祠,在文庙后。名宦祠,在文庙东。乡贤祠,在文庙西。忠义祠,在明伦堂东。节孝祠,在明伦堂东。”明伦堂典出于《孟子》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”,为官方讲学之所,先贤祭祀建筑与讲学场所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“庙学合一”的特征,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祭孔与讲学联结、祭祀与教学合一的教育特点是吻合的。
南部文庙现位于滨江街道文庙街,整体坐北向南,以中轴线对称式布局,现存建筑包括大成殿、东庑、西庑、泮池、圆桥,占地面积1711平方米,均为抬梁结构。大成殿为单檐歇山式顶,面阔五间25.3米,进深15.5米,脊高10.5米,檐高5.7米,为十六椽栿屋前后乳栿剳牵抬梁屋架。东西庑为单檐悬山式顶,各面阔五间22.0米,进深6.0米,脊高6.2米,檐高4.2米,西庑后壁保存有23.2米长一段照墙。泮池内宽外窄,两边呈弧形,上架圆桥,长8.8米,宽2.8米,为三孔石桥,两头均施六级踏道。
2007年6月,南部文庙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扫一扫用手机打开